精神家苑

勞模先進 優秀黨員 巾帼英雄 青年标兵 文學天地
首頁 企業文化 [break] 精神家苑 勞模先進 正文

曹去修:匠心不改十六載 鑄就300m級特高拱壩

來源:本站 | 作者:本站編輯 | 發布日期: 2020-04-22

        近日,“烏東德水電站工程铿锵突進”的消息頻頻登上人民日報、央視等各大主流媒體。作為烏東德水電站樞紐建築物核心——高270m的雙曲拱壩,目前兩岸非溢流壩段已澆築到頂,剩餘6個溢流壩段預計2020年5月澆築到頂。

  高壩擡升的速度令人震撼,而其背後,有一位長者的身影始終奮戰在工程一線。施工現場,有他不辭勞苦攀爬查勘的忙碌步履;辦公室内,有他挑燈夜戰反複斟酌的辛勤背影;會議室裡,有他據理力争細緻講解的铿锵話語……他,就是長江設計院烏東德設代處總工曹去修,而大家更喜歡親切地稱他為“曹大師”。

“難題肯定有,辦法總比問題多”

  曹去修工程經驗豐富,參與過多個大型水電工程建設,55歲的他投身烏東德工程建設已有16年。他常說,“每個工程都有自己的特性,難題肯定有,但辦法總比問題多,攻堅克難也是讓人進步的寶貴機會”。烏東德工程規模巨大,設計施工難點較多,但他帶領着壩工設計組不畏艱難,開展了多項技術創新工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烏東德是天賜好壩址,如果不能設計出一座好的拱壩,那真是太可惜了。”恰逢烏東德可研啟動時,當時剛參加工作的周華對曹去修的這句話記憶猶新。曹去修在分析傳統體形設計方法不足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研究論證,創新提出了一種基于“靜載初選,基震調整,設震驗證”的高拱壩體形設計新方法,實現了烏東德拱壩混凝土方量僅增3%、地震拉應力降32%的優化創舉。

 “烏東德壩後水墊深厚、消能條件這麼好,已建高拱壩多采用封閉抽排水墊塘結構,建議還是沿用傳統方案吧!”洩洪消能專題咨詢會上,多位專家表達了較為一緻的觀點。曹去修深思後,緩緩說道:“既然烏東德條件好,為什麼不搞點創新,為業主節約投資,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呢?”

  會後,他頂住重重壓力,不唯書、不唯上,帶領團隊苦心鑽研,一個月内就提出了“高拱壩新型護岸不護底複合水墊塘結構”新思路和研究論證工作構想,随後的模型試驗和計算分析也證明了他的想法是可行的。新型“上部封閉+下部透水”複合水墊塘結構在烏東德工程中的成功應用,不但運行安全性大幅提升,而且運行維護極為簡便,同時節省工程直接投資3000萬元,可謂一舉多得!

  在烏東德建設過程中,類似的技術攻關還有很多。曹去修這種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釘釘子精神,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也得到了參建各方和業界專家的一緻好評。

“不深入一線,就做不出一流設計”

 “不深入一線,不結合實際,就做不出一流的設計”“要多去現場,多與各方溝通,及時為工程排憂解難”,這是曹去修骨子裡的認識和工作要求。他是一個力學專業出身、思維缜密的人,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性。

  自2015年進入施工高峰期,他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工地度過,2019年更是駐守工地長達220餘天。他像對待自己孩子一般地對待烏東德這座巨型工程,密切地關注着工程動态,不錯過烏東德“成長”的每一個細節。在大壩澆築過程中,由于缺乏施工通道,需要通過壩後貼角的台階和臨時搭建的簡易棧橋才能爬上倉面,幾十層樓高的大壩讓人望而生畏。而每次到現場,他必定到倉面檢查施工情況,耐心為施工人員講解注意事項、答疑解惑,久而久之,大家都親切稱其為“曹大師”。隻要他來現場,工人們心中都像吃了定心丸,再難處理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了。

  2019年12月20日,首個壩段澆築到頂,标志着大壩施工接近尾聲。就在大家慶祝這一裡程碑時刻的時候,随行的同事卻發現他的表情略顯複雜,飽含着對孩子“長大成材”喜悅的同時,又夾雜着即将離别的依依不舍。“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這句詩正是對此情此景最完美的诠釋。

  以曹去修為代表的長江設計人,義無反顧地投身艱苦封閉的工程一線,用智慧和汗水繪就令人動容的青春畫卷,扛起了大江安瀾的技術支撐。

“沒人管的事,都是我的事”

  烏東德樞紐建築物類型廣、牽涉專業多、施工條件複雜,現場設代服務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少量“真空地帶”。

 “沒人管的事,都是我的事。”這是烏東德設代處總工、壩工組負責人曹去修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句名言也在工程參建各方中廣為流傳。高峰時期,烏東德工程現場工作面多達40餘個,現場急需處理的技術問題千頭萬緒、數不勝數。作為樞紐牽頭專業負責人,曹去修帶領壩工組總攬全局、攻堅克難,承擔了大壩、壩後水墊塘及二道壩、洩洪洞、K25岩溶斜井等主要建築物設計及現場服務工作,同時還主動承擔了許多專業分工不太明确、難度較大部位的設計工作。

  他的這種着眼壩工、放眼全局的大局意識和擔當精神深深感染着壩工組每一位成員。工地現場經常呈現出這樣一些畫面:參建各方碰到技術問題,不知道找誰解決,首先想到的是聯系壩工專業設計人員,“快給壩工專業現場負責人打電話啊”,他們的電話号碼俨然變成了現場的“114”和百事通。正是這種勇于擔當、積極作為的精神,引領着壩工組不斷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曹去修帶領壩工設計組2018年榮獲“四川省工人先鋒号”,2019年捧回了“全國工人先鋒号”這份沉甸甸的榮譽。

“将年輕人培養成材是一種責任,義不容辭”

  在壩工專業,曹去修憑借其極為豐富的工程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功底,一直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也是年輕人的良師益友。工作35年間,他先後帶出了十幾個“徒弟”,現在大都成為了能獨擋一面的技術骨幹。曹去修常說:“将年輕人培養成材是一種責任,義不容辭”。在烏東德設計過程中,他手把手帶着年輕人做方案、寫報告,帶着年輕人查勘現場、親臨一線。在王英奎博士眼中,他對于年輕人提出的問題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還經常說要給年輕人多一點機會,多一點鼓勵,再多一點幫助。

       他還常常鼓勵年輕人要敢擔當、有作為,告訴他們隻有在壓力與責任中才能迅速成長。在烏東德設計工作中,他總希望年輕人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做決定,即便有些觀點并不盡善盡美,也會認真地幫助分析方案優缺點,并提出完善意見。正是他的鼓勵和引導,讓年輕一代在成長的路上進步飛速,受益匪淺。

  與曹大師接觸時間久了,團隊中的年輕人都有這種感覺:他既像一位慈祥的老師,對你諄諄教誨;又像一位嚴格的教官,對你耳提面命。對于這樣一位良師益友,大家都發自心底的感激。

 

  曹去修是長江設計院一名普普通通、兢兢業業的設計人,是烏東德工程現場不辭辛勞、親力親為的工程師,是水利水電行業一絲不苟、勇于創新的拱壩專家,是年輕人眼中誨人不倦、春風化雨的良師益友,更是我們大家心中深深欽佩和敬仰的“曹大師”。他十六年如一日投身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建設中,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和滿腔熱血都奉獻在了金沙江畔,把“奉獻、團隊、創新、服務、實幹”的企業精神寫在了金沙江浪尖。

版權所有 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2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