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特别關注 企業新聞 媒體聚焦 企業公告
首頁 新聞中心 [break] 媒體聚焦 正文

【荊楚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小毛——探索在水利工程 建設領域“先行區”

來源:本站 | 作者:本站編輯 | 發布日期: 2022-11-18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三春 通訊員 秦建彬

“工程師的崗位離不開實幹,也離不開創新。工程創新不是指冒險,而是要通過一步步的實幹實踐,通過嚴謹的應用創新推動行業進步和發展。”長江設計集團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小毛這樣說。

王小毛1985年畢業于河海大學水工建築專業,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規劃設計研究工作已三十多年。在一個個行業“先行區”探索馳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他是這樣說的,也始終是這樣做的。

三十多年來,王小毛先後參加長江三峽、清江隔河岩、金沙江旭龍、西藏阿裡地區普蘭、恩施三裡坪、長江堤防隐蔽工程等十多座(項)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工作,承擔大量國家攻關項目,并先後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工程爆破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等17個科技獎項。《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範》《混凝土重力壩設計二十年》等多項行業規範和業内著作同樣凝聚着他的心血,助推行業發展進步。

攻克無壩不裂世界性難題

王小毛說,最令他難忘的還是三峽工程建設中的一個個挑戰。時針撥回2002年,尚在建設中的三峽大壩“出現了大裂縫”的消息傳出。一時間,外界各種猜測和質疑鋪天蓋地,謠言四起,矛頭直指三峽工程的質量安全問題。當時,作為三峽工程技術負責人之一的王小毛,正在三峽工地協助主持三期工程施工詳圖設計。

在工程師的眼裡,大壩裂縫是困擾大壩工程技術的關鍵,甚至被業内視為工程界的“癌症”。但三峽大壩所出現的裂縫,是一般混凝土大壩的“常見病”,縫寬一般在0.1—0.3毫米,絕非外界傳言的那樣。然而如何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消除謠言,給外界一個滿意的答案,成為擺在三峽工程建設者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如何攻克無壩不裂的世界性難題?為此,王小毛和團隊成員一方面全力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對處理方案、使用材料進行調研,精細化制訂方案。

吸取既有建設經驗,讓混凝土壩體“冬天蓋‘棉被’(保溫),中間吃‘冰棒’(埋設冷卻水管)”。王小毛介紹,他和團隊在此基礎上又延展創新,高度精細化管理壩體内數以萬計的“蛇形管”即冷卻水管的水溫、流速等。保障混凝土從預拌到澆築、養護直至工程投用全過程的溫度可控。

2002年至2006年期間,王小毛和同事們一年365天有280天以上吃住在工地,如“照看嬰兒般”細心參與大壩設計管理。最終體量達到400多萬立方米的工程三期混凝土壩體未發現裂縫,創造了業界奇迹。

而後期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的混凝土重力壩、混凝土拱壩等系列設計規範、技術體系等被沿用至今,廣泛應用于白鶴灘、烏東德、向家壩等超級水電工程上。

讓水利工程實現數字孿生

如今,混凝土壩體的冷卻水管已經能實現智能通水,即通過物聯網技術監測通水流量、進出水溫差,進行人工智能分析等。王小毛說:“這比我們在三峽大壩建設時期又有了長足進步,這就是技術創新的力量。”

作為長江設計集團總工程師,王小毛在集團内仍然高度重視和推進技術研發創新。數字孿生領域是他和同事當前探索的另一個行業“先行區”。

國家“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明确提出要推動大江大河大湖數字孿生、智慧化模拟和智能業務應用建設。王小毛帶領技術團隊開展數字孿生流域和數字孿生工程的研究和建設工作,并在水利行業率先研發推出首個試運行的數字孿生水庫。

“大壩建設管理進入精細化、智能化時代,通過我們開發的工程智慧建管系統,能讓在建水利工程和電腦端的數字孿生水庫‘同生共長’。”王小毛說。

由點及面。從2017年開始,長江設計集團開發的流域水工程智能聯合調度系統已進入試用階段。該系統目前可集成流域内相關工程基礎數據,水雨工情等監測類數據,空間地理信息數據,水資源等管理數據以及航運交通等多行業數據,共計五大類數據信息,已加載防洪調度、水資源配置、工程安全等模型和知識圖譜,全面支撐流域智能分析、精準決策和科學管理,開發應用空間廣闊。

目前該系統應用于長江流域,納入流域内控制性工程113項,為長江流域綜合調度管理發揮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據介紹,僅“十三五”期間,長江設計集團的科研投入累計便超過13億元。王小毛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技術能代表世界領先水平。


版權所有 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2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